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也是利用市场机制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举措。全国碳市场启动在即,多方消息显示,作为“排放大户”的电力行业将成首批纳入对象。电力行业将如何应对碳交易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却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我国的发电效率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尚存,电力行业减碳潜力较大,引入碳交易机制、降低碳排放强度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
一、碳市场与电力市场的关系
碳市场与电力市场相对独立,形成本质、管理运作等各不相同。但对电力企业来说,发电的同时伴随着碳排放,电力交易与碳交易存在一定关联,二者相互影响
从根源上看,碳市场是政策形成市场,电力是需求驱动市场。二者有各自的政策、管理和交易体系,管理运作、交易流程等截然不同。企业可分设两个机构,也可在同一交易机构开展交易。
在我国,碳市场与电力市场均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配置资源,形成统一市场,为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创造条件。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利用不同地区、行业、企业间的减排成本差异,促进碳配额在全国范围流动,力争以最低成本高效完成预期减排目标。同样,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将使更多市场主体参与电力交易,发挥市场发现价格和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二者都应以统一设计为前提,以统一规则为基础,按照市场总体规划框架推进。
二、电力企业参与碳市场的挑战
总体来看,碳市场将对电力行业的发展方式、电源布局、生产运行等产生影响,给企业带来保增长和碳减排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2002-201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0.7%,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率却达11.1%。未来一段时间内,电力企业需加速发展,满足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由此将带来更多二氧化碳排放。
另一方面,来自国家的减排压力有增无减,二氧化碳排放需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既要履行碳排放配额指标,还要保证电力供应,电力企业需通过清洁能源发电技术、碳交易等方式实现减排目标。而这无疑将增加企业运行成本,尤其是处于高负债和亏损困境的火电企业。
1.政策约束
按照碳市场顶层设计,电力企业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并按要求展开数据监测、报告及接受第三方核查、完成履约等。相关要求及奖惩机制目前虽未最终确定,但碳市场的政策影响等因素已较为明确,电力企业可在现阶段展开先期准备工作。
2.配额约束
实际交易中,电力企业可分配到的配额量及其盈缺情况,将直接影响履约成本。对于可能产生配额缺口的企业,可提前采取减排措施,或利用市场运作减少甚至平抑履约成本,降低配额约束影响。而对配额有所盈余的企业,受配额约束较小,灵活处理空间较大,可通过出售配额直接获取利润,或采取储存配额策略等降低履约风险。
3.机制约束
《京都议定书》将在2020年终止运行,多国已宣布退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将受需求萎缩的直接影响。为开辟新市场,更多目光开始投向自愿减排(CCER)市场。
在我国,全国统一碳市场给CCER项目带来机会,但也存在政策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潜在风险。CCER的最终用途是向全国碳市场供应减排信用,用于企业履约开发,一方面可直接满足企业履约需求,另一方面也可在碳市场出售实现收益。
三、电力企业参与碳市场的机遇
碳交易短期内或将增加电力企业成本,但从长远来看,逐步调整能源布局对于电力行业至关重要,符合我国低碳绿色转型的发展要求。碳交易将激励发电企业投资更加清洁的电源产业,促进发电企业技术进步,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电力企业配额量的盈缺,主要受行业基准线和实际碳强度(排放量/发电量)影响。如实际碳强度低于行业基准线,可获得相对富余的配额,只要做好充分准备,完全有可能通过碳排放交易市场获益。由此来看,电力行业参与碳交易的机遇大于挑战。
1.有助电力行业落实减排政策
“十二五”时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8.4%,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的目标。而早在2009年,我国已承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减排压力下,电力行业作为“排放大户”将承担重要任务。
2.有助发电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碳市场将推动火力发电的清洁化和高效化,推动电力行业向低碳化转变。截至今年9月,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达25%,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和生物制发电设备装机容量均居全球首位。在此基础上,碳市场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通过跨省区电力输送实现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尤其是西北风电和西南水电等清洁能源消纳,也有助于降低东部负荷中心的碳排放强度。
3.有助清洁电力技术加快研发
建立碳交易机制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电力行业所承担的减排任务,将促进其加快清洁发电、输电、配电、用电技术等研发工作。我国在洁净煤炭、新能源发电、特高压输电等低碳电力相关技术领域已取得较大进展,清洁电力技术的研发工作加紧推进。电力行业清洁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将推动发电企业在未来碳交易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
文章来源:中国能源报地址:长春市净月大街2950号众创大厦3楼 电话:0431-85378363 传真:0431-85378363
邮编:130117 E-mail:jleeex@126.com 吉ICP备11000708号-1
技术支持:星广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