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动态

新闻中心

碳市场建设稳步向前 未来发展可期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碳交易网2018-09-14

 

碳市场建设稳步向前 

 

 

2017年12月19日,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以下简称《方案》)也同步印发。以此为标志,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作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方案》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碳市场、怎样推进碳市场建设提出了要求、作出了安排。

 

时至今日,已近9个月的时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进展一直备受各方瞩目。

 

从扎实根基做起

 

9月5日,生态环保部在北京组织发电行业、民航局以及各有关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召开发电行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动员部署会。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在会上表示,4月按照《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要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职能由发展改革委划至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在转隶过程中,生态环境部正持续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

 

这次市场部署会是生态环保部自转隶以来在全国碳市场建设上的第二次亮相。6月13日,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表示,在转隶过程中,气候司也在按照“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的要求,持续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行业相关人士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9月召开的市场动员部署会除了在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相关内容上做了进一步强调,最重要的一点是,这还是第一次由各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共同参加的会议。

 

“我国从2011年起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天津、重庆、湖北等七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但还有很多地方政府在碳排放权交易的职能上认识不充分,所以很有必要让大家统一学习一下。”相关人士说。

庄国泰在动员会上表示,加强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要研究制定对地方主管部门、重点排放单位、第三方核查机构等开展大规模培训的工作方案。针对职能转隶后的各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队伍,生态环境部将着力加强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碳市场队伍和能力建设,及时开展相关培训,尽快熟悉碳市场建设相关业务。行业协会和中央企业集团主动发挥作用,利用各自专业优势广泛开展能力建设,为碳市场的顺利运行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李高也曾在第六个“全国低碳日”说:“发电行业是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突破口。希望有关部门、各地方和行业协会积极行动起来,重点做好发电行业宣传动员、人员培训、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开户等工作。”

 

据记者了解,在市场动员部署会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就将组织为期一天半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电行业)培训会。

 

无论是在“软件”上的投入还是“硬件”上的建设,都突出了一个稳字。也正如生态环保部两次“亮相”都反复强调的4个重点工作,加快建立完善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点单位碳排放报告、核查和配额管理、强化基础能力建设。这些都是在为市场“打地基”。

 

目前碳市场建设虽然迫在眉睫,但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做好基础工作才能促使市场长久稳定有序发展。

 

“碳市场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效的管理机制、完善的法规制度、可靠的交易系统、真实的排放数据、扎实的能力建设。” 庄国泰说。 


 两个“以点带面”助力碳市场建设

 

 

 

从行业选择的角度来看,目前只有发电行业被纳入到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领域都是碳排放的重点行业。

 

李高对此曾解释说,首先,选择发电行业主要是因为发电行业的数据基础好、产品相对单一、管理比较规范,易于核实数据和排放权配额分配;其次,发电行业的碳排放量较大。根据目前的方案,排放量每年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左右的水平作为纳入企业的门槛,发电行业纳入的企业达到1700多家,排放量超过30亿吨。尽管目前只纳入了电力行业,但也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系统。

 

在记者看来,发电行业目前在各方面符合我国碳市场建设初期的各项衡量参考标准,以此为点,辐射其他行业再合适不过。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成熟,全国碳市场的覆盖范围必将逐步扩大至其他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换句话说,碳排放将纳入越来越多企业的投资运营之中。

 

除了行业选择之外,地区的试点工作也在“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北京环境交易所碳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北京作为七个试点之一,北京环境交易所积极参与到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及全国碳市场的研究与建设,北京环境交易所在做好自身试点工作的同时,不断对非试点地区提供经验宣传,希望可以带动非试点地区碳市场的加快建设。

李高对此也表示,从试点到全国碳市场的转变,是利用市场机制达到绿色低碳目标的重大机制创新。待系统运行平稳之后,将加快碳市场建设进程,扩大规模,并适当考虑扩大参与主体。“前提是平稳运行,先把基础打好。”李高说。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后,碳市场的工作重心已由试点示范转向共同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碳交易试点地区要通过继续深化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试点碳市场制度设计,总结梳理试点经验,在保持试点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向全国市场进行过渡。

 

但李高还表示,碳市场建设现在进入了新阶段,原则上不支持有关地方开展新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造成试点“遍地开花、无序发展”的局面,也建议现有试点不要盲目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或发展新的交易品种,避免加大将来向全国市场过渡的难度。气候司将和试点省市共同研究商定试点过渡的具体办法,共同向全国统一市场的方向迈进。

 

北京环境交易所碳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还说,试点工作的有序开展,也激发了越来越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有些非减排企业也在主动购买减排量。

 

记者通过对行业相关人士的了解发现,目前碳市场上关注点聚焦在两个方面——配额分配以及核查落实。

 

据了解,目前试点地区的交易方式主要为配额交易,此外还包括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交易。行业相关人士介绍道,配额在前期由主管部门分配时,分为无偿分配和有偿分配。目前,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近95%为无偿分配,近5%为有偿分配,有偿分配主要以拍卖为主,无偿分配的划分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具体标准还在完善中。

李高在第六个“全国低碳日”曾表示,在深入开展调研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发布发电行业配额分配技术指南,组织开展发电行业配额试算工作,确定首批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

 

庄国泰在市场动员部署会上表示,目前生态环保部正督促指导各地方全面完成2016—2017年度重点排放单位历史碳排放数据的报送、核算与核查,以及制定监测计划有关工作,加强第三方核查机构培育和管理工作力度,对各地方提交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校准,提高数据质量

金融仍需不断探索

 

 

 

早在2016年,根据当时国家发改委气候司的测算,若全国碳交易市场成立,覆盖的排放交易量可能扩大至30亿—40亿吨。仅考虑现货,交易额预计12亿—80亿元;若考虑期货在内,交易额将大幅增加600亿—4000亿元。

 

但现在仅电力行业,涉及碳排放总量就有30多亿吨,这个巨无霸量级的市场已经备受全球关注。

 

李高曾在2017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表示,碳交易市场非常重要,希望这个市场能体现碳交易价格,进而通过这一价格调动金融资源,以推动相关行业发展。

 

专注于碳金融研究的国际金融专家高兴泉也曾表示,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将进一步优化碳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统一市场的定价交易功能,引领市场健康发展。


“同时催生碳交易市场的活力,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碳金融领域,参与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碳投融资和碳金融中介活动等,从而促进碳排放权价格价值回归、平抑市场波动、对冲市场风险。目前已经拥有20余种碳金融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会成为海内外投融资资本的聚集地。”高兴泉说。

 

今年5月,中国证监会在其官网上披露,证监会传达学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证监会表示将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发展碳排放权期货等商品期货新品种,探索利用市场化机制助力大气污染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

 

上述种种都表明了碳金融有望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还处在启动阶段,过度的金融化将会扭曲碳市场建设的初衷。记者了解到,此前各试点地区都积极推出了相关产品,例如碳排放权场外掉期合约、期权合约和结构化衍生产品、碳排放现货远期产品等,但都收效甚微,只有碳配额回购交易业务做得相对较好,碳金融的发展还需要不断探索,任重而道远。

 

庄国泰也在市场动员部署会上强调,按照“先易后难、稳中求进”的工作安排,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推进碳市场建设,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国开展交易,逐步扩大参与碳市场的行业范围和交易主体范围,增加交易品种,增加市场活跃度,同时防止过度投机和过度金融化,切实防范金融等方面风险,充分发挥碳市场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的作用。








 



 

地址:长春市净月大街2950号众创大厦3楼    电话:0431-85378363    传真:0431-85378363
邮编:130117    E-mail:jleeex@126.com   吉ICP备11000708号-1
技术支持:星广传媒